科学规划修缮农田水利设施,助力粮食生产
提案人:王浩
联系电话:15973881088
通讯地址:湖南 省娄底市涟源市
内容摘要:在国际形式复杂严峻的当下,保障粮食安全,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国家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水利建设是农业的命脉,是粮食生产的根本保障。然而,我市许多地方的水利工程经过长期运行,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虽进行过少量维修维护,但也只是隔靴搔痒,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一、基本情况:
涟源市地处湘中,耕地面积约80余万亩,境内气候温和,光热条件良好,是湖南省52个产粮核心县之一,也是72个产粮大县之一。
历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在全体涟源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修建了近万处水利工程,建成了白马水库、大江口水库、湄江渠道饮水工程三个中型骨干水源工程,形成了以152座小型水库和10余万处塘、坝、井、圳、机电提灌工程为基础的水利网络。蓄、引、提水总量约3.5亿立方米,其中蓄水量约2.031亿立方米,引水量约8690万立方米,提水量约6000万立方米。水利建设显著的成果,为我市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市很多水利工程经过长期运行,年久失修,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每年下达粮食生产完成任务时,“补锅”式的临时修补虽有一定的成效,但终究“好景不长”,达不到理想的灌溉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基础设施老化失修,保障能力下降。
我市大多数水利基础设施建成年代早,经过长期使用已经开始老化,渠道渗漏、堵塞严重,灌溉效益不断衰减的同时运行成本也在不断攀升,无疑加重了用水户的负担,从而导致大面积农田抛荒,严重挫伤了水利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新建基础设施标准低,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
一方面,资金投入不够,新建基础设施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无法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项目缺乏科学论证,常常顾此失比造成不良后果,如在修建过程中,缺乏对其排洪泄涝的合理规划,或者靠破坏生态环境以谋取短期成效。
(三)管理机制不完善,更新治理举步维艰。
一是在国家土地划界和确权过程中,对水利工程的保护区和边界划定不够系统科学,耕地保护红线侵占河道河堤、滩涂地现象普遍。二是缺乏统一规划,除了水利部门,还有农业、国土等多个部门在组织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部门之间容易发生矛盾,导致内耗。
(四)群众基础薄弱,矛盾纠纷不断。
因水利建设工程保护范围和边线的模糊不清,许多群众保护意识淡薄,不仅侵占沿河渠边线地,而且常投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弃土至河道内加重河渠淤塞。淤泥无地堆放、踩踏被侵占地开展工作受到群众指责和追赔、水法等法律法规形同虚设无法落实……工作人员河道清淤工作可谓困难重重,这种尴尬局面导致水事矛盾纠纷不断。
三、建议
在老办法无法解决新问题,“吃老本”或“补锅”式的治理方式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我们亟需采取措施来改变现状,因此,特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全面开展水利基础设施的现状调查。
为了解目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要组建一个市级调查工作专班,制定调查方案,明确以现有设施和新建设施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走访、现场勘查等多种形式掌握其运行管理情况,同时做好故障摸排,理清问题所在,同时将了解到的所有情况以及搜集到的资料汇总,留存备查。
(二)科学系统规划水利基础设施管网脉络。
针对调查的结果,制定科学系统的规划施工图。对于现有设施,根据其老旧程度和故障数量,明确重点施工对象;对于新建设施,合理选址,尽可能扩大覆盖范围,重点关照需水量大的地区以及粮食生产重点农田,让水利基础设施的价值得到充分利用,
(三)逐步开展施工,改善问题水利设施。
要加大政策投入,根据工程项目的紧急程度,先急后缓,分步骤分阶段地对存在问题的水利设施进行改善。对需要立即采取维护措施的水利设施,要迅速组建施工团队,做好施工计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施工,同时加强施工质量的常态化检验,保质保量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