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名称 政协涟源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案号 092
案由 科学规划修缮农田水利设施,助力粮食生产
提案人 王浩
附件

092王浩—科学规划修缮农田水利设施,助力粮食生产.docx

提案内容

科学规划修缮农田水利设施,助力粮食生产

 

提案人:王浩              

联系电话:15973881088          

通讯地址:湖南 省娄底市涟源市

内容摘要:在国际形式复杂严峻的当下,保障粮食安全,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国家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水利建设是农业的命脉,是粮食生产的根本保障。然而,我市许多地方的水利工程经过长期运行,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虽进行过少量维修维护,但也只是隔靴搔痒,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一、基本情况:

涟源市地处湘中,耕地面积约80余万亩,境内气候温和,光热条件好,是湖南省52个产粮核心县之一,也是72个产粮大县之一。

历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全体涟源人民共同努力,我市修建了近万处水利工程,建成了白马水库、大江口水库、湄江渠道饮水工程三个中型骨干水源工程,形成了152座小型水库和10余万处塘、坝、井、圳、机电提灌工程为基础的水利网络。蓄、引、提水总量约3.5亿立方米,其中蓄水量约2.031亿立方米,引水量约8690万立方米,提水量约6000万立方米。水利建设显著的成果,为我市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市很多水利工程经过长期运行,年久失修,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每年下达粮食生产完成任务时,“补锅”式的临时修补虽有一定的成效,但终究“好景不长”,达不到理想的灌溉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基础设施老化失修,保障能力下降。

我市大多数水利基础设施建成年代早,经过长期使用已经开始老化,渠道渗漏、堵塞严重,灌溉效益不断衰减的同时运行成本也在不断攀升,无疑加重了用水户的负担,从而导致大面积农田抛荒,严重挫伤了水利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新建基础设施标准低,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

一方面,资金投入不够,新建基础设施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无法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项目缺乏科学论证,常常顾此失比造成不良后果,如在修建过程中,缺乏对其排洪泄涝的合理规划,或者靠破坏生态环境以谋取短期成效。

(三)管理机制不完善,更新治理举步维艰

一是国家土地划界和确权过程中,对水利工程保护区和边界划定不系统科学,耕地保护红线侵占河道河堤滩涂地现象普遍。二是缺乏统一规划,除了水利部门,还有农业、国土等多个部门在组织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部门之间容易发生矛盾,导致内耗。

(四)群众基础薄弱,矛盾纠纷不断

因水利建设工程保护范围和边线的模糊不清,许多群众保护意识淡薄,不仅侵占沿河渠边线地,而且常投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弃土至河道内加重河渠淤塞。淤泥地堆放、踩踏被侵占地开展工作到群众指责和追赔、水法等法律法规形同虚设无法落实……工作人员河道清淤工作可谓困难重重,这种尴尬局面导致水事矛盾纠纷不断。

三、建议

在老办法无法解决新问题,“吃老本”或“补锅”式的治理方式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我们亟需采取措施来改变现状,因此,特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全面开展水利基础设施的现状调查

为了解目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要组建一个市级调查工作专班,制定调查方案,明确以现有设施和新建设施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走访、现场勘查等多种形式掌握其运行管理情况,同时做好故障摸排,理清问题所在,同时将了解到的所有情况以及搜集到的资料汇总,留存备查。

(二)科学系统规划水利基础设施管网脉络

针对调查的结果,制定科学系统的规划施工图。对于现有设施,根据其老旧程度和故障数量,明确重点施工对象;对于新建设施,合理选址,尽可能扩大覆盖范围,重点关照需水量大的地区以及粮食生产重点农田,让水利基础设施的价值得到充分利用,

(三)逐步开展施工,改善问题水利设施

要加大政策投入,根据工程项目的紧急程度,先急后缓,分步骤分阶段地对存在问题的水利设施进行改善。对需要立即采取维护措施的水利设施,要迅速组建施工团队,做好施工计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施工,同时加强施工质量的常态化检验,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主办单位: 涟源市农业农村局

答复意见

涟源市农业农村局

关于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92号提案

办理情况的答复


内容摘要:在国际形式复杂严峻的当下,保障粮食安全,把“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国家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水利建设是农业的命脉,是粮食生产的根本保障。然而,我市许多地方的水利工程经过长期运行,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虽进行过少量维修维护,但也只是隔靴搔痒,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王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科学规划修缮农田水利设施,助力粮食生产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2019-2022年以来,全市共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24.5万亩,基本达到“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建成区粮食产能亩均提高了10%左右,适度规模经营


比例达60%,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0%,农田水有效利用率提升至0.5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深入调研,科学布局。在《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的指导下,围绕“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标准高、规划设计起点高”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精心编制年度项目实施方案。我市委托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深入调研,组织编制年出台了《涟源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科学布局,全面提出了10年内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实施区域和任务安排等,将逐步把全市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二)加大投入,科学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网脉络。《涟源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立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衔接乡村振兴、国土空间、土地整治、农业农村、水利、电力和交通等相关规划,以粮食产能与资源禀赋相匹配为基本遵循,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布局,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重点投向,合理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在永久基础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20233.9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投融资创新模式,加大了投资力度,提高了建设标准,亩均在1600/亩的基础上提高至3000/亩,总投资达1.2亿元以上。

(三)加强建前建后管护。2017年之前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工程受到自然灾害损毁、基础设施建后管护不力等因素影响,市政府高度重视,20233月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李南新为组长的涟源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工作专班,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工程设施管护长效机制,落实管护主体,压实管护责任。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在省市的安排部署下,今年上半年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专项整治“百日行动”,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进行了实地走访察看,对质量不过关的实施区域立即整改,实现了施工质量的常态化检验。


涟源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627

答复附件

T92答复.pdf

涟源市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网上操作系统
技术咨询:娄底市国联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0738-8277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