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农业碳汇,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提案人:龙仓海
联系电话:18175891013
内容摘要:随着气候变化对自然-社会系统稳定性的威胁日益严峻,世界各国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合作方面达成了必须以实际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普遍共识。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了中国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和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进一步提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
一、基本情况:2022年6月30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既是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农业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主要的排放源之一,农业系统的减排和增汇也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关键要素之一。
二、开发农业碳汇,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开发农业碳汇对落实我市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市农业土地面积巨大,特别是本人所在的金石镇作为典型的农业大镇,具有极大的碳汇开发空间。可以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措施、改变水稻灌溉方式、增加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肥施用、采用轮作制度和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等,使土壤有机碳库产生显著差别,增加农田碳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环保效果。
(二)开发农业碳汇也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落实。碳汇农业项目中的例如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秸秆还田、免耕间作、保护土壤等措施还能够提供更多的生态功能,包括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等,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等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都有重要的作用。农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础,其质量高低不仅影响粮食产量的高低,还关系到农产品质量的好坏,是粮食安全的根基。同时,农田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是重要的碳库(碳汇),对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三)开发农业碳汇能为地方经济带来现实的收益。农业碳汇项目一旦开发完成,可在20-100年周期内,实现稳定收益。此外,农业碳汇项目的开发有助于提高农民土地种植水平,提升农副产品品质,在当前国内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实现优质优价,提升农民收益。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消费者愿意接受碳汇农业等具有良好环境效益的农副产品更高的价格,这个在国内也会逐步成为一种潮流。
三、开发农业碳汇,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实行稻田水分精细化管理,通过稻田水分(干湿交替、间歇灌溉等)管理可以减少甲烷排放。
(二)实现化肥减量目标,化肥减量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三)推行粪便处理模式,通过对粪污进行好氧堆肥、厌氧制沼处理,减少粪污在空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四)切实提升地力,通过良好的农业措施(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等行动),可提升农田碳汇量。
龙仓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开发农业碳汇,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前实现碳中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既是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推进减排固碳是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以绿色低碳、生态循环为增长点的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探索低碳农产
品、节能农产品的认证管理,引导农业企业、经营主体强化减排固碳技术应用,打造一批农业绿色低碳产品品牌,建立健全农产品碳足迹追溯体系,拓展供给方式和渠道,不断壮大新型产业增长动能。
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扛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积极发展绿色低碳高效农业,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采取减化肥减农药、禽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禁烧综合利用等有力措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化肥减量增效工作
2021年全市化肥施用量(折纯)26881.83吨,较上年减少62.4吨;2022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6860.34吨,较上年减少21.49吨。
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 把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 作为促进化肥减量的重要举措,通过合理施肥,科学调肥,实现减量施肥目的。2022年我市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18万亩;采集土壤样品825个,发布施肥配方4个,推广配方肥2.3万吨,配方肥施用面积达到63万亩;对13个定位监测点坚持进行定点监测,并向社会发布了耕地质量监测报告;在中稻和晚稻上开展肥料利用率试验4个,通过统计分析,肥料的综合利用率达到40.9%;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2.4%。
2.大力开展绿肥种植。种植绿肥是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农业节排减能、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措施。 2022年推广种植绿肥面积7.2万亩全面完成省厅下达的6.5万亩任务,通过采取红花草籽与肥田萝卜及油菜混播的方式,做到"三沟配套",增加绿肥产量,达到了增施有机肥、化肥减量的效果。
3.有机肥替代化肥。 以果菜茶生产基地为重点,扎实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通过引导本市的有机肥生产企业一湖南紫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基地进行无缝对接, 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施用成本。2022年共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7600吨,推广面积达到6万亩以上。
4.秸秆还田。大力推广以机械收割粉碎还田、应用腐熟剂快速腐熟还田、覆盖还田等形式进行秸秆还田,2022年共推广秸秆还田面积89.7万亩。
5.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扶持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全市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推广新面积达7000亩以上。
6.机械精量施肥。 将机械精量施肥和农机"三减量" 行动有机结合,全市共购置52台侧深施肥机,实现精量施肥面积2万亩以上。
(二)农药减量增效工作
贯彻落实《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重点推广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调控和科学用药等技术措施,打造了一片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展示区,集成展示水稻病虫绿色防控产品、技术模式,并通过举办现场观摩培训活动,引领带动全市推广应用。示范区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综合防控效果达90%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总体控制在5%以下,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辐射带动全市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以上,通过集成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和统防统治服务模式,带动全市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达到32万亩以上,实现了农药减量增效目标,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置
根据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的要求,出台了《涟源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实施方案》,明确了领导小组,并在我市在杨市镇设立了一个归集点,在全市设置了222个回收点,对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集中回收处理。2022年共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10.47吨,其中玻璃瓶1.23吨、塑料瓶6.89吨、铝泊袋2.35吨,回收率50.68%,处置10.47吨。
自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以来,使多年积累田间地头的“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清理,减少了农药包装废弃物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时,也改变了农民长期以来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随意丢弃农药包装废弃物的不良习惯,乡村环境、面貌发生明显改观,有力推动了我市“美丽乡村”的建设。
(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2014年开始,我市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对大型规模养殖场的粪污治理设施进行全面改造。2015年,对全市畜禽养殖场的粪污处理设施进行全面清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养殖场督促其按要求整改到位。2016-2017年期间,对全市位于禁养区的畜禽养殖场进行全面清查和生态退养,至2017年年底,全市禁养区内所有养殖场已全部退出养殖到位。
1.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涟源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总投资17700.6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5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200万元,实施主体自筹资金12000.66万元,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7〕48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17〕68 号)《娄底市人民办公室关于印发〈娄底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娄政办发〔2018〕10号)等文件要求,坚持发展养殖业与环境保护并重,认真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畜禽养殖环境治理得到了有效净化,截止2021年底,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为98.49%,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为100%。
2.实施畜禽养殖场实施工艺和设备改造工程。全市纳入项目建设养殖场(户)522户,其中规模养殖场413户,养殖专业户109户,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新建化粪池51440m3、沉淀池/沼液储存池50392m3、干粪棚25853m2、氧化塘158440m3、雨污分离管71964m、排污管道46413m、漏粪地板33208m2、集污池7328m3、异位发酵床7898m3、立页增氧405单元、配套灌溉管网216343m,匹配粪污消纳用地44337亩,购置饮水碗10733套、干湿分离机193台、抽污水泵1667台、微生物发酵罐1座、粪污运输车4台、水处理系统5套、水处理设备5套。
3.实施有机肥加工厂建设工程。新建一个年产1万吨有机肥加工厂,由涟源紫焱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建。现已建设仓库1000㎡,生产车间600㎡,陈化车间1500㎡,综合办公用房300㎡,购买有机肥加工设备1套,铲车1台,运输车辆2台,已完成项目任务并投入使用。改扩建1个机肥加工厂,承建单位为湖南天柱山禽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先锋养鸡孵化场,现已购买铲车1台,叉车1台,有机肥过筛打包线1套,已全部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
4.实施大型沼气池建设工程。建设1000m3大型沼气池两处,分别由涟源市鑫福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涟源市江檀养殖场承建。目前均已竣工投入使用。
5.建设液体肥加工生产基地配套粪肥利用设施。建设18处液体肥加工生产基地配套粪肥利用设施建设,种植基地面积11480亩,建设发酵大棚(钢结构)2020m2、水肥池5660m3、水肥池顶棚410m2、灌溉管网41940m,购置水泵47台、5m3粪污收集车1台、管道控制阀门470座,已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
(五)开展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
涟源市农业农村局与娄底生态环境局涟源分局联合行文向全市各乡镇街道发出通知,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机制,从强化监管体系、包保督查、分类管控、巡查执法、源头管控和常态化管理6个方面明确了工作任务,要求各乡镇街道落实属地责任。在督促各乡镇街道落实属地责任的同时,我局加强巡逻力度,并建立了相关工作台账。同时,尽力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通过建设农作物秸秆乡镇收储运中心3家和村级收储点10家,以及采用饲料化、肥料化和原料化等利用措施,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基本解决秸秆随意焚烧问题。
二、下阶段工作方向
(一)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广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发展绿色低碳农业,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
(二)加强技术指导服务,科学精准施肥,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
(三)继续争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种植效益,调动发展绿色低碳农业的积极性。
最后,感谢您对涟源农业的关心和支持。
涟源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