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白马镇坐落于龙山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北麓,为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镇和省级特色镇。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湘中康养特色城镇和娄底美丽后花园的区域发展定位,锚定“游白马湖、看龙山景、求药王签、看名医诊、成百寿星”的生态康养小镇建设目标,主动融入大龙山全域旅游开发版图,致力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全域旅游发展优势
这里有秀丽的山水资源。四十八面龙山群峰叠翠,境内森林面积达7.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负氧离子丰富,是巨大的“天然氧吧”。境内白马湖水域面积1.5万亩,总库容6650万立方米,一派湖光山色、烟波浩淼,是游山玩水、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的理想之地。涟源“山水相涟、幸福之源”的旅游名片在白马有最好体现。
这里有便捷的交通区位。北大门有二广高速白马互通,距涟源车程20分钟、娄底30分钟、邵阳50分钟,已全面融入娄底半小时经济圈,长株潭、珠三角等各地游客均可在境内便捷集散。
这里有厚重的人文底蕴。古志记载,药王孙思邈曾在龙山脚下采药行医长达27年之久,留下的中医方剂口耳相传,至今仍在使用,以他命名的孙家桥遗址仍静静地伫立在白马湖畔。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谭谈发起筹建的“爱心书屋”和“爱心文化碑廊”声名远播。这里还诞生了开国少将罗云、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刘海藩等知名人士。
这里有独特的地方特产。白马银鱼、翘嘴巴鱼、兰鱼、白马腊肉等农副产品远近闻名,中药材种植广泛,镇内居民有种植中药材传统,浆溪龙山上有占地几百亩的药场遗址,赵家村和罗家坪社区有占地几千亩的金银花和百合种植基地,旅游+餐饮、旅游+农业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这里有难得后发优势。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旅融合,举全镇之力建设了浆溪至龙山旅游公路、环白马湖健身步道、药王渡桥等重点项目,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同时依托便民服务中心、公租房以及德晟机器人扩建等新镇区项目,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二、全域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虽然药王文化资源丰富,但与之相关的交通基础、旅游服务设施、文化体验项目等尚未完全配套,休闲旅游综合服务尚处在起步阶段。
二是药王文化底蕴挖掘不足。在融入大龙山全域旅游过程中,体现药王文化的元素较少,缺乏艺术水准高的药王元素地标,药王文化氛围不浓厚。此外,药王文化的系统性研究和传承工作相对不足,文旅宣传推广力度乏力,导致药王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品牌效应发挥不足。
三是产业融合存在短板。由于缺乏引领和整合,大龙山地区的药王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尚未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不齐全,产品结构单一,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三、相关意见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目前白马镇已被市委市政府列入大龙山区域旅游开发项目参与单位,建议通过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全力构建药王文化旅游全产业链。依托白马湖、龙山风景区、药王孙思邈文化等资源禀赋,抢抓政策机遇,重点打造集白马中药材、湘百合、黄桃、阳光葡萄、柑橘、生姜、西瓜等特色农业产业。同时发挥地域优势,积极推动罗云故居红色教育基地、白马镇环湖马拉松跑道及药王文化展览馆建设,全力打造集旅游民宿、休闲观光、药膳养身于一体的体验旅游模式,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三是充分挖掘药王文化内涵。借助娄底旅游发展大会契机,谋划组织好药王文化节、药王庙会等特色活动,讲好药王文化故事,做好旅游推介文章,做实“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相关工作,用实干实效真正打造白马全域旅游新名片。